有专家说,现在很多孩子像“空心的稻草人”,背着沉重的书包穿梭在补习班,回家就抱着手机刷短视频、打游戏,看似每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,眼神却空洞无光。跟风式的潮流玩具、快餐式的娱乐消遣,让孩子们越来越难沉下心来感受“慢的力量”。
教育本该是让孩子像小树一样慢慢扎根,然后枝繁叶茂,而今却被“快节奏”催成了“空心的芦苇”。在AI时代下,如何筑牢孩子的精神根基,内心丰盈而充实呢?
深度阅读代替“碎片化接收”
当然,不是不能让孩子看电子内容,而是要帮孩子树立“沉浸式阅读”的习惯,让文字成为滋养孩子灵魂的沃土。
深度阅读带来的不仅是文字的积累,更是思想的碰撞。当孩子跟着书中的角色经历悲欢,跟着作者的笔触感受世界,他会慢慢建立起自己的“精神坐标”。
就像读《昆虫记》时,孩子会惊讶于“原来小蚂蚁也有自己的社会”,会开始蹲在路边观察蚂蚁搬家,这种“从书本到现实”的链接,比任何说教都管用;读历史故事时,用思维导图梳理朝代的兴衰,孩子会慢慢明白“读史可以明智”的道理,这些藏在文字里的力量,会悄悄填补内心的空洞。
这个过程或许较慢,但是它可以帮助孩子慢慢扎根,就像小树,只有在泥土里慢慢延伸,才能在未来抵御风雨的侵袭。
AI虽然可以带我们查找信息,但是却无法帮助孩子在文字中沉淀自我,当孩子在书中见到更广阔的世界,内心才会收获丰盈和坚定,哪怕风雨来临,依然能够从容应对。
用真实体验代替“虚拟沉迷”
如今的AI能模拟千万种场景,孩子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不同的角色,感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、种菜、偷菜、做各种任务升级,收获勋章,然而任何一种体验都无法替代孩子亲手触摸泥土的温度、闻到饭菜的香气,感受付出带来的价值感。
作家汪曾祺先生小时候跟着祖父在院子里种菜、浇花、捉虫,这些看似琐碎的体验,成了他后来写作的“灵感宝库”。他的作品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,吃一顿好饭,读一本好书,看一朵好花,欣赏一片好风光……恬淡质朴的文字,勾勒出琐碎日常中的点滴美好。
不要总是在孩子完成作业后,奖励他看会手机或电视。周末也可以带孩子走进田野,亲近自然,观察春天的第一朵花,秋天的第一片落叶,听小鸟唱歌,蟋蟀鸣叫,或者去社区做公益,去科技馆体验宇宙和星空,与未来对话,让孩子的眼睛和内心变得丰盈,而不是只知道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,打怪升级,享受短暂的快乐。
当孩子习惯了真实世界的经历和创造,便不会再被虚拟世界裹挟。
思维成长代替“被动灌输”
AI时代,信息太容易获取,孩子便会渐渐失去“主动思考”的能力,变成被动接收信息的“储存器”。
教育从来不是让孩子成为AI的执行者,而是帮他成为能驾驭AI的创造者。只有帮助孩子在独立思考与主动创造中,学会不跟风,不盲从,并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判断,才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
就像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,当年全世界都认为“水稻无法杂交”,权威论文也断定“自花授粉作物无法杂交”,可是他并没有被这些“定论”束缚。他在田间观察时发现,一株天然杂交稻的穗子比普通水稻大得多,于是大胆提出“水稻杂交能增产”的猜想。
为了验证这个想法,他顶着质疑跑遍全国,历经6年失败才找到“野败”不育株,最终培育出高产杂交稻。如果袁隆平当初盲从权威,放弃独立思考,或许就没有后来养活数亿人的“东方魔稻”。
钱学森说:“人的思维是了不起的,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,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。”
在AI时代,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,不是帮他找到答案,而是帮他拥有会“思考的大脑”,穿越人生中所有的不确定性,真正拥有“生长力”的核心密码。
AI会迭代,但孩子内心的丰盈、动手的能力、思考的力量不会过时,愿每个父母都能帮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“铠甲”,从容走向未来。
抢先报名 抢占名额